• 当前位置:首页 综艺 圆桌派第六季

    圆桌派第六季

    评分:
    0.0很差

    分类:综艺大陆2022

    主演:窦文涛,周轶君,李光复,濮存昕 

    导演:内详 

    猜你喜欢

     剧照

    圆桌派第六季 剧照 NO.1圆桌派第六季 剧照 NO.2圆桌派第六季 剧照 NO.3圆桌派第六季 剧照 NO.4圆桌派第六季 剧照 NO.5圆桌派第六季 剧照 NO.6圆桌派第六季 剧照 NO.16圆桌派第六季 剧照 NO.17圆桌派第六季 剧照 NO.18圆桌派第六季 剧照 NO.19圆桌派第六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圆桌派》,一档无剧本文化类聊天节目。发起人窦文涛每期邀请三位老友嘉宾,还原真实生活里的聊天场景,话题内容包罗万象、放眼世界,一言一语中洞察人生百态,共享多维观点,启发无限思考。

     长篇影评

     1 ) 关于派6的随手记

    关于派6的随手记:有感而发随手记录,可能不是聊天重点,甚至完全无关。

    最后,上一季没见到梁道长和马家辉,这一季连许子东都没见到了,马爷和周轶君也是匆匆露脸。很怀念以前那种熟人局,很放松很享受,这两季很多新嘉宾,聊了很多新东西,但还是缺少老友之间的化学反应,不过还好,还有旧节目可以刷。

    —哲学—

    大轴聊哲学,越聊越high,可惜在情绪的高点就这样戛然而止,文涛就吊着下一季的肉在我眼前晃啊晃。

    这两年越来越能感受到生活被大数据的枷锁越锢越紧,越累越频繁的新闻推送实在是懒得点开,特别是写作业的时候,屏幕一闪一闪的真的很烦,最后发现关掉wifi和流量没有推送打扰的世界真清净真美好。信息获取渠道开始变宽的时候,一条消息都不想错过,每条都想点开来看,信息逐渐爆炸,发现自己的精力不足以处理所有的信息,也陷入过漏掉消息的焦虑,焦虑着焦虑着也就看开了,反正也看不完,那就随缘吧,只看新闻联播和本地消息就好了,好像又回到了电视➕报纸的时代,虽然获取信息的载体变了,但是获取渠道又变回去了,没有了算法的推荐,反而能了解到更多方面的信息。不看新闻不看八卦,生活依然正常进行,所以只看想看的。

    接触哲学,并不是想成为不再追着骨头跑的狗,能够明白自己追的是哪块骨头就够了。

    —远征—

    本季开篇是人艺老一代,文科理科不断横跳之后,人艺新院长带着新一代来压轴。

    这期更像是远征老师和文涛两个人回顾早年经历的闲聊。远征老师聊的有尺有度的同时也聊的足够真诚,现在的网络环境下,很少有公众人物愿意这样详细的分享个人经历。 远征老师分享的信息量太大,另外两个演员在最后成片变成了聊天局的吉祥物。

    —证美—

    天文听爽了,量子听爽了,这一期的主题听晕了,文理不断切换之后,想搞一期文理综合的聊天局挺好的,但好像没聊好。 第一次知道了学术界的歧视是这个样子的。

    —量子—

    作为曾经的理科生,这一期听的还蛮有意思的。通过这期节目,第一次从现实中理解了为什么说顶尖的科学家都是强迫症。曹教授不断整理书的摆放的小动作,或是总挂在嘴边的“不对,不是这样”,都是追求完美 理想的表现。这样的教授只适合在知识金字塔的上层搞研究,带的学生也需要是在专业领域钻研学习有一定专业知识储备的,在专业知识方面交流起来更容易理解。所以对专业知识很较真儿的曹教授会把专业知识本就为0的观众越讲越晕。郝景芳就恰恰相反,她能够把专业知识用简单的比喻讲述出来,更适合做专业知识的科普。 最后,其实曹教授的强迫症还蛮可爱的。

    —挑战—

    非常正能量的一期,没有深厚的道理,不涉及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满满都是鼓励积极向上正能量。感触我最大的部分,就是邓亚萍老师讲的,“把训练当作比赛,比赛自然就不紧张了”,因为这句话,终于明白了为啥上学时候一到考试就歇菜,“把练习当考试,把考试当练习”,自始至终,我只做到了一半。无论是“把训练当比赛”或是“把练习当考试”,都是在说“适度的压力下才是最高效的状态”,这一点又和绩效管理的理论知识不谋而合,但是话说回来,比赛成绩或考试成绩,也是另一种绩效管理啊。

    —考古—

    刚感觉除了周轶君没什么老朋友,马爷就来了,虽然马爷又饿又困也没聊上几句,但是终于见面了。唐老师在专业上真的是很自信的一个人,而且自信于拿出来显摆,敬佩专业度但是真的不太喜欢这样的聊法,说到什么总是要提一句我怎么怎么样,不是针对唐老师,是这样的人都不大喜欢。不过,能听到一些专业领域的趣谈也蛮有意思的。

    —脱口秀—

    在《脱口秀大会5》开播的档口请来了这样的嘉宾,对我这种不咋看脱口秀的也算是个科普,呼兰和周奇墨聊的都很真诚,聊的也很轻松。史航虽然只是陪聊,但是一句“求同是本能,存异是修行”真的深得我心,也是因为这句话,忽然理解了为什么那么多贴都在讨论这个不好那个不配,他的态度是要求同,而我的观点是我尊重你认为我觉得好的东西不好,这是存异,实在无需和只在求同的人多费口舌,应该多和存异的人交流思考,世界才会五彩缤纷。

    年轻的或者说来自年轻行业的主聊确实不一样,更能说出当下年轻人的一些现状。本季节目进程过半,没有马家辉没有梁文道没有许子东没有马未都,唉…

    —睡梦—

    普通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情,身体健康,有好睡眠…拥有全部公认为普通人应该有的,是少数人,普通人成了奢侈品。

    从睡梦是情绪的补偿开始,文涛开始陷入沉思,怀疑自己。

    刻在基因里的应激反应: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条消息一个推送一句话一个语气都会让我们思绪万千,睡前接受这些消息,使得我们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影响睡眠。这好像应了这两年不断被提及的钝感力,从主观上放慢我们本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把自己从时刻接受刺激的状态下解脱出来。

    最后,把睡前短视频换成睡前阅读真的对睡眠有正面作用,纸质与kindle均可。

    —审美—

    聊到了最近经常会陷入纠结的问题,随着阅读的增加和知识的积累,某一瞬间突然get到了以前没get过的美,或者再拿起曾经很喜欢的东西时却变得无感。这样的情况很多,以音乐为例,五六年级还是初中的时候,就听过陶喆的专辑,记得当时在一堆歌里面只觉得爱很简单和飞机场的十点半很合口味,其他的就再没听过,直到本科毕业前后,再一次尝试陶喆,和上次几乎无感完全不同,真的是瞬间爱上,怎么循环都听不腻的爱上。

    听着听着就会想,为什么以前不喜欢的现在喜欢了?为什么以前喜欢的现在没那么喜欢了?是时间改变了我的审美口味?还是知识和经历扩大了我的审美范围?爱上了曾经不喜欢的,是否相当于对以前那个自己的背叛? 这当然没有答案,正如本期“何为美?何为俗?”的结果,没有答案,这本身就是很主观的问题,至于弹幕里那些嫌弃嘉宾没聊好没水平的,我尊重他对嘉宾的嫌弃,也保留我对他无法欣赏不同观点的可悲。

    —天文—

    这期想看的有意思还是需要一点门槛儿的,纯文科思维看起来会很头大,能理解微观理论的话,听起来会比较轻松,至于弹幕嫌弃老师讲的不好的,说对普通人讲不明白的就是不好的,真的也是大可不必,这样级别的科研人员平时交流的都是在相同领域的研究人员,更不需要给普通大众科普天文知识,所以很多专业的东西说出来怕大家听不懂,简单基础的东西又不能严谨的解释所探讨的问题,两位老师可能聊的也蛮郁闷。

    这一期能让大家理解到现有的理论成果和未知相比过于渺小,现有的认知随时可能因为研究的突破被推翻,专家和专家还打架呢,凡事还是需要有自己的判断,就OK了。最后,这期如果让梁道长代替小君君会更好。

    —人艺 上&下—

    以前一直觉得表演艺术载体的发展是越来越低智的,从戏剧到舞台剧电影到电视剧再到如今短视频当道,观众观赏表演过程需要动脑的部分越来越少,表演的载体越来越无脑化,并且为这种低智趋势感到一丝悲哀。

    现在依然是这样觉得的。可是,当窦文涛说到观看话剧需要一些文化素养的时候,突然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了这个趋势:表演艺术的受众范围随着文学素养由高向低圈层的扩散,并且为了更好的扩散,不断地调整表演的载体形式以适应观众所在圈层,观众的文学素养不断累积的过程中会主动寻求文学素养门槛更高的表演载体形式。“戏剧、舞台剧电影、电视剧、短视频”的过程是表演艺术由小众向大众扩散的发展需要。

     2 ) 摘录

    “话剧或电影,表演艺术它是要揭示生活和人的存在的真相,或者是提出一些问题供你去思考”“形式一眼即得,意识可以延长你的审美经验,延长你的想象空间”“仰观宇宙之大,人类渺小得不值一提;但另一方面,人类也复杂如一个宇宙”“专家辟谣给出权威判定是一个危险的事情,应该让普通人也参与到前沿的讨论中来,这个过程是必要且有趣的”“不能迷信/惑于所谓的真相”“美是一种体验,不是一味万能的调料”“艺术作用你的方式,是分层次的:震撼、触动、轻微、润物细无声,都是美的体验,但它不分高低贵贱”"美非不可及,美是一条路"“美需要学习,你看多了美的东西,看到不美的便感到不适,反之亦然”谨防把贫乏当成简单。生命可以有大把时间去浪费。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需尽,无复独多虑。回馈是个甜美的事情:你认为自己是漂浮物,人家认为你是游泳圈。客观的绝对标准的崩塌,使得每个相对主观的个体意识开始兴起。要在自己的身上去克服时代-尼采。“密涅瓦(指代表智慧的雅典娜)的猫头鹰只有在黄昏才起飞”

     3 ) 这一季选题/嘉宾太炸了!

    经历了上一季前半季的混沌,这一季直冲云霄,集集绝绝子(除了脱口秀那集,可能嘉宾换成李诞就不一样了),唯一的缺点就是集数太少啦!!希望可以像锵锵一样一周五集,至少也像第一季圆桌那样,一周三集,一直播!

    一直期待可以看到武志红/李玫瑾/梁文道可以一起做一集——谈谈人性!希望文涛可以看到粉丝的诉求🤭

     4 ) 观望

    第一集很差,说不出来的差。人艺的俩人,是无知觉的自恋,且不自知。濮存昕感觉人当天是不是不舒服,思维慢,说话不利索。老头最差,陷入到无聊且不自知的状态。感觉是在上个世纪的三观。糟糕的一集。

    第二集,扳回来点。讲宇宙科学,总是有真实的美。但也哪里差了点。说不出来。

    第三集,照理说请的人不错。但给武志红的剪太多,不让人进一步江。给陈晓楠那么多,停留在浅表的讨论。失败的一集。

    看了之后的嘉宾,只有对马爷,呼兰,周其墨三人地点期待。其他无感,特别讨厌邓亚萍。还有,再不把马家辉,许子东和道长请回来,这一季,估计就是终结季了。

     5 ) 用心打卡第六季

    1.人艺

    3.天文 邓李才 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金属铱为主要成分的16km的小行星的撞击,白垩纪。 射电望远镜和黑洞。恒星和白矮星。光速与可观测宇宙。引力波。平行宇宙与多维空间。 5.雅与俗 美是一种韵律和平衡。 美也与复杂性有关。藏民的衣服上有红色还有更深的几种红,而不是各种不同的颜色。 6.脱口秀 情绪是生产力。线上表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最大限度调动观众的情绪。“炸裂”。 脱口秀生动诠释了“人是万物的尺度”。 每个人有自己的“最佳激励水平”,这决定了与人交往/独处是对自身的消耗还是补充。 7.考古 13000年出洞,9000年上路(贾湖骨笛),6000年提速(仰韶文化),5000年文明(社会分层、权力中心),4000年跨步(文字),2000年鼎新(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 生土&文化层 科技发展:用气相色谱热普仪对出土文物做热裂解,未来尝试从出土文物中提取古人的dna 9.量子力学 半导体不是导体,是做了变性手术的绝缘体。 10.证美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都是科学艺术作品。当时最先进的科学研究(光学、几何学、天文学)应用于绘画。 科学家对自己理论的维护,“科学保守主义”,有利于科学发展前进的每一步都更加扎实。 古典艺术是很霸道的,蒙娜丽莎就是美的。 11.远征 冯远征与德国女教授:师道 传承 12.哲学 密捏瓦的猫头鹰在黄昏时才起飞。 古希腊罗马对裸体体育竞技的热爱,从而产生了雕塑、几何、绘画、艺术、赞美诗,进而产生了悲剧和喜剧。

     6 ) 昨日今日

    窦老师时隔多年又谈起失眠,看来他也接受了。

    回想,我应该是在17、18年,突然意识到要接受自己。我可以不喜欢自己,因为确实有很多地方不好,但我要接受自己,这是一种顺遂,顺着自己去想,去走,去看。失眠,也是一种接受。不用刻意去改变它,也不要求变得多好,没必要完美到一切都好。又想很多事,又很多事都做得很好,又睡得好,为什么非要那样。自己本身这样,就是自己,就是一种好。

    这么多年来,身体不好,我知道很大程度上是睡眠不好,但睡眠只是一个表象,决定睡眠或者说决定休息的,是自己的心。有的人的心,就是不会停歇的。见过很多医生,看到我都会说,你是想很多的人。我是,我也接受了。万事万物过我心。我会想,会思虑,也会写,会记录,那我的心,我的脑神经,就是很难休息。人一定要活得很健康吗?就是想得多,就是失眠,就是身体不好,也是一种人生啊。

    窦老师说,还是很怕死,不知道有几分自我调侃。就在今天,在法源寺,我还突然想到了死,想到了,死才不是可怕的。人一定要学会自己和自己相处,因为最后一定是只有自己,是自己去面对死。我们活着的每个人,都没有经历过死,死也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如果按照自然规律,或者是命数,或者是什么,到了死的那一刻,那就去好好体验它。如果人真的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那既然什么都没有也就连怕都没有了。但如果不是,那么接下来还有很多的世界,还有很多的经历。

    我又想到,人一定不能做坏事,要有敬畏心,即便不知道在敬畏着什么。但凡能静下来想一想,死后的各种可能,都会敬畏。或许,死后类似于中国传统神话一样,升天,那么如果人在天上,看地面的事,清清楚楚,如果做不好的事,一方面是丢人,天上在看着,另一方面是会受到惩罚,简单拨弄一下,就改变人的命运。再或许,眼前这世界,只是一层,死后是另一层,或者叫进一层,当然外边还会有层外层,这里获得了什么其实不重要,重要的事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会决定下一层。再或许,是前一段时间想到的了,有时会看到好人早死,坏人长寿,那或许是因为每个人到这世界,都是来受苦,都是为了救赎,受的苦足够了,也便得以解脱。总之,此生之命,都要敬畏,要怜悯,不过近来我也体会到,不要对他人对世事过多干预,只是用好的心,好好地活着。

    如果不是晚上回来看窦老师这期节目,我会忘了在法源寺边走边想的这些。每天的想,确实太多了,很多记下了,很多也没记下。圆桌派,第六季,窦老师会觉得时间很快吗。每次看到,都或多或少有点节点的意味。会想起十年前上大学时,耳机里无数的顺序播放的锵锵三人行,熟悉到听到声音就知道是什么神情动作,会想起工作时的圆桌派,也想起两次不同的锵锵行天下感受,到了今天,又有点回溯的感觉。好像还是在说着那些事,但随着自己的变化,感受也会不同。

    今天特别有意思的是,从万寿公园一走出,就看到了晚晴。如果晚上睡觉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那么白天遇事时就是任尔东西南北风了。是那样柔软,又不断树立,可以坚强。

    去年七号在潭柘寺,看着那么多人,我很突然地想,希望帮所有人实现他们的心愿,今年在法源寺,好像没太看很多人,我突然想,要实现自己的心愿。我从你们中来,我终会到你们中去。我们彼此相遇,帮助,攻击,但我们其实都是一体。

     7 ) 第三集有感:科学与日常语言

    看到第三集,文涛在节目的最后由科学精神谈到法治与媒体的操守,恍惚间有种在看锵锵三人行的感觉,甚是感动。 尽管两位嘉宾并没有接着文涛的叙述做更深入的社会层面讨论,或许也谈了后期没有呈现也未可知,但总体来说两位嘉宾还是不错的,整期都在本着严谨的态度去试图通俗化地阐述天文学的方方面面 但其中很明显的困难在于,当两位嘉宾试图将现代天文学去做通俗化,去做口语化的阐述时能明显的感到两位嘉宾的思索与卡顿,没有了某位嘉宾的那种侃侃而谈,这也引来了弹幕的不少吐槽。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是科学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科学已经先于语言,而语言已经后继乏力。

    自莱布尼茨与牛顿发明微积分后,数学已经和古典数学完全不是一回事,古典数学你依然可以试图用日常语言去清晰的阐述它是什么,而微积分之后日常语言已经失去了去阐释的能力,谁能不借助公式清晰明了的来说明黎曼猜想是什么呢?

    数学的这种发展同样也是现代科学的发展脉络,如果你想要本着严谨的科学精神去借用日常语言来做深入的科学阐述,阐述时的思索与卡顿是不可避免的情况,因为他们在试图从贫乏的日常语言中找到一个能指来指向那个科学中的所指,这或许看起来不够侃侃而谈,但这却是我们时下所缺乏的负责任的科学态度。

    而所谓的侃侃而谈,与当下用日常语言来表达量子力学的各种时髦概念如测不准原理一样,无非是一种牵强附会,是一种语言的劣质包装。

     短评

    第一期不苟同,濮存昕叨叨半天也没出来个观点,没踩到点子上,李光复也就老了,像个老年痴呆,缅怀着那金色北京余味,像一根风干透的北京腊肉,过誉了这俩人。 呼兰,冯远征这两期给的触动最好,邱志杰谈美,谈审美那两期最差,最后一期的哲学,被点到了好多东西。

    5分钟前
    • 蛋炒面条
    • 推荐

    语言文化类节目近乎绝迹,且看且珍惜。

    6分钟前
    • 无人应答
    • 推荐

    过年了,朋友们。

    8分钟前
    • 言之命至
    • 力荐

    不要再请演员了求求

    12分钟前
    • vvva
    • 推荐

    人艺的两期一般。濮存昕端着副“望之俨然”的知识分子领导架子特没劲,还不如让李开复一个人侃点可乐的。焦菊隐的时代已经是文革以前了,可能不必快五十年了咀嚼着昨日光辉来自夸。 天文这期挺有意思,咱们面对外星生命还是有点小市民心态了。 文涛现在除了每年一季《圆桌派》还有没有其他产出呢?难得一见啊。

    17分钟前
    • 旁骛
    • 推荐

    第一集就极度舒适,光复老师很可爱,濮老师讲的很深刻受益匪浅,开头还有些拘谨后期越聊越舒服了,这才是演员的素养,演员真的是一个有门槛的职业,不是谁都可以演的,宁可要质不要量!

    20分钟前
    • 北方有个少年
    • 力荐

    第一集我虽然不太有共鸣,但是我仍在期待我有共鸣的那集。因为那一定有收获。

    25分钟前
    • Mona
    • 力荐

    圆桌派终于开了,世界又重新开始运转。(文涛就像一只在地球核心努力跑圈的小白鼠,满头大汗的维持地球转圈,没有你饭都不香。)

    29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就推广聊天文化而言——文涛,这播客盛世如你所愿

    32分钟前
    • llao
    • 力荐

    只能说这种不痛不痒的话题了

    34分钟前
    • 鲁镇周可儿
    • 还行

    人艺的演员,如果继续停留在目前这个状态,对老演员顶礼膜拜,对同行一团和气,对小辈吹吹捧捧的状态。恕我看不到它的未来

    39分钟前
    • 苏维
    • 还行

    我明确的认为自己看到了窦文涛老态和心不在焉。当年那个神采飞扬揣着明白装糊涂的窦文涛可能再也回不来了。我应该对此感到愤怒还是释然呢?

    41分钟前
    • 盗火线
    • 推荐

    从广告一窥节目现状:四特东方韵-长安福特-海天酱油-喜临门床垫…

    42分钟前
    • 什么啊
    • 还行

    任何艺术都是即兴的,可惜这一季没有铁三角了。

    46分钟前
    • 独孤行二
    • 推荐

    就一句:人艺牛逼

    49分钟前
    • Yann
    • 力荐

    濮存昕说体验生活那段太好了。现在好多演员(相对用心点的)会为了演某类角色去观察这个职业的人,名曰体验生活。然而现实是,即便是同一种职业身份,也不是千人一面的。所以所谓的体验生活最看重的还是理解力和想象力。完整copy是塑造不出属于自己的角色的!//这季也没文道和家辉

    50分钟前
    • 多喜养福
    • 力荐

    「节目能够生存 就可以了」,窦文涛对着两位正当红的脱口秀演员发出这般的感慨,短短几个字道尽了节目制作者的心酸。做到第六季,主题越聊越专且精,内容越失去锐气。这是当下文化类节目逃不脱的宿命。

    55分钟前
    • 我情绪零碎KAI
    • 还行

    我知道它不是锵锵,我知道不是他们不想聊别的话题。可我依然觉得有一股没有方向的愤怒在我胸口横冲直撞。我只能换个思路想,还能和文涛见面,多一次都是好的。想念那些不再出现的嘉宾,爱大家,祝大家身体健康。(对了,生日快乐,文涛和许老师。

    59分钟前
    • 烦了🌈
    • 力荐

    第一集的质量就如此之高!濮老师、李老师对话剧与表演的理解与造诣不可谓之不深!《茶馆》里的台词桥段脱口而出、角色神态信手拈来。相比较现在的流量明星,可能连《茶馆》是什么都没听说过吧?

    1小时前
    • I am legend
    • 力荐

    少了社会话题和普世价值, 有点失望。

    1小时前
    • 阿蚪可以燎原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