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悬疑片 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

    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

    评分:
    0.0很差

    分类:悬疑片美国,英国2022

    主演:肯尼思·布拉纳,盖尔·加朵,露丝·莱斯利,利蒂希娅·赖特,艾玛·麦基,艾米·汉莫,珍妮弗·桑德斯,苏菲·奥康内多,安妮特·贝宁,妮基塔·查达哈,汤姆·巴特曼,亚当·加西亚,拉塞尔·布兰德,唐·弗兰奇,里克·沃登,阿里·法扎勒,尼亚姆·林奇,埃莉诺·德·罗汉,爱德华·刘易斯·弗伦奇,拉普洛斯·卡伦福佐斯 

    导演:肯尼思·布拉纳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猜你喜欢

    • HD

      来看我吧

    • HD中字

      不耻真相

    • HD中字

      十二公民

    • HD

      一天2017

    • HD中字

      燃烧2018

    • 嫌疑人

    • HD中字

      上帝的笔误2022

    • HD

      狄仁杰:长安变

     剧照

    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 剧照 NO.1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 剧照 NO.2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 剧照 NO.3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 剧照 NO.4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 剧照 NO.5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 剧照 NO.6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 剧照 NO.16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 剧照 NO.17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 剧照 NO.18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 剧照 NO.19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故事继续聚焦在上流社会的秘事,大侦探波洛(肯尼思·布拉纳 Kenneth Branagh 饰)在埃及度假期间, 卷入到了一场危险的三角关系之中,他在察觉到这趟旅程中不寻常的味道之后,登上了那条驶往阴谋和死亡的船。

     长篇影评

     1 ) 加朵你为什么不去演Jackie!

    主线剧情基本保留,支线大改并加入了种族平等啊等等好莱坞政治正确元素也算正常,且基本上都扣上了爱情的主题。

    但我真的不理解电影为什么要加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内容?真的有人想看波洛的前尘往事吗?Linnet上船度蜜月前什么wedding party啊各种纠结啊就是为了给女主加朵加戏吗(毕竟故事到一半她就得下线了)?真是冗长又毫无必要…

    让我最无法接受的是,为了给这些画蛇添足的片段腾时长,对于Jackie的人物刻画草草略过(当然演员演技也不够),她才应该是原著的真正女主角好嘛!冷静睿智,心细如发,对金钱不屑一顾却又甘愿为爱情飞蛾扑火,这么复杂立体又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一点都没表现出来。关于她内心的矛盾痛苦与最终的解脱,电影给的镜头甚至还没有Rosalie多….以至于结局处我相信没看过原著的人都有点懵。

    加朵你就不能演Jackie嘛?Linnet除了富家女的人设之外在故事一半就被谋杀了有什么意思!你就是为了戴Tiffany的黄钻嘛!你要是演了原著真正的女主Jackie,电影前一半的胡编乱造内容能少一半。

    以及从导演非要加一些画蛇添足的一战内容来“丰富”波洛的人物形象来看,估计是想拍一个波洛宇宙,把阿婆的波洛系列都改编了…阿婆粉们,你们的福气在后头!

     2 ) 看了一部《波洛自传》

    虽然看了上一部《东方快车》基本上就知道很烂了,还是忍不住花16新刀去看看到底能烂到什么程度。

    感觉爵爷找出了一种翻拍波洛新思路,就是反正你们已经知道结局甚至推理过程了,那么我就放飞自我吧。推理无所谓直接走过场就行。

    所以波洛说表哥律师推了石头,律师就懊悔抱头了,一个没有任何推理和证据,一个没有任何反抗就认了。

    所以波洛和博尬聊的时候,一句come on就死了。之前一部里面所谓“大声说”“慢慢说”都用不着了。

    所以最后指认凶手的时候也不用任何抵抗了,直接就殉情了。真是搞不懂手帕上就算有颜料和男主有啥关系。更不要说去找打在桌角的第一发子弹了,反正观众看过第一版应该会知道?

    爵爷找出了拍阿加莎的新路子,就是把探案变成了《波洛自传》?配上那出戏的黑人布鲁斯,配上那些悲剧故事还真是挺成功的。这不禁让我在想爵爷到底在演员和导演上有何才能,能有那么多资源?可能戏里莫名按上的波洛“自大”的标签,爵爷还是蛮享受的。他大概真的以为这个舞台就是他自己演的波洛的了。

    对于我们这种7080后来说其实问题不大,一笑而过。倒是可叹对于那些没有看过原著没有看过以前版本的00后来说,会不会他们觉得阿加莎、波洛,那些推理只是过期了的配料,大家来看看肯爵的“自以为是”的独角戏和加朵美女就好了。如果那样那真是太不公平了。

    ~~~~~~

    捎带做个广告:有在新加坡🇸🇬的朋友可以私信我一起玩。

     3 ) 《尼罗河上的惨案》再次翻拍,观影前需要了解的10件事

    明天,2022年2月19日,《尼罗河上的惨案》就要在国内上映了!不知道你们对这部电影期不期待呢?又或者,你们看过了前作《东方快车谋杀案》,已经对这部续集有了一点小小的预设呢?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海报。

    不管怎么样,作为阿加莎最知名的作品之一,改编的电影都会让推理迷们乖乖掏出一张票钱,毕竟,这样优秀的故事,很难想象怎么拍才会不好看。

    在电影上映之前,本期“悬疑之疑”我们先来简单科普一下《尼罗河上的惨案》这部作品。 撰文丨陆烨华(上海作家协会会员)

    01

    它是阿加莎所有作品中的范本

    阿加莎·克里斯蒂和《尼罗河上的惨案》——这两个名词放在一起,含金量已经无需多言。

    先来说说阿加莎·克里斯蒂,不管是不是推理迷,有没有看过推理小说,肯定都知道这个名字,在整个推理世界里,如果说最出圈的侦探是福尔摩斯,那么最出圈的作者就是阿加莎·克里斯蒂。

    她从26岁开始写作到85岁去世,出版了68部长篇侦探小说,21部中短篇小说选集,18个剧本,1部自传,2部诗集,总销量突破20亿本——只有《圣经》与莎士比亚的著作在她之上。

    法国总统戴高乐自称是“阿加莎·克里斯蒂迷”,英国的玛丽王后也把读她的小说作为最好的享受。在玛丽王后80岁生日时,英国广播公司(BBC)电台为女王祝寿,玛丽王后指定要播出她的作品。

    《尼罗河上的惨案》,[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著,张乐敏 译,新星出版社2018年3月版。

    即便拥有这么多高质量的作品,《尼罗河上的惨案》依然是阿加莎所有作品当中的范本。

    这本书出版于1937年年底,正值欧美推理小说的“黄金时代”,埃勒里·奎因兄弟刚刚完结“国名系列”和“悲剧系列”,踌躇满志准备进军好莱坞;约翰·迪克森·卡尔在次年一口气出版了《歪曲的枢纽》和《犹大之窗》,一举奠定“密室之王”的称号。

    而阿加莎,在不断尝试新类型的同时,也以一年三四本书的速度,不忘写自己最擅长的那一类推理小说。何为她最擅长的那一类小说?

    大侦探波洛,在异国旅游的过程中遇到了杀人案,每一个人都有嫌疑,而且这些人中间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包括最永恒的主题:爱情。

    这些阿加莎式推理小说的标签,用“尼罗河上的惨案”这几个字就足以概括。

    02

    距离上一次改版已经过去了18年

    本次上映的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是第三次改版,前两次改版分别是1978年的版本和2004年的版本。也就是说,距离上一次影视版,已经过去18年了。

    1978年版的《尼罗河上的惨案》由英法德合拍,时长140分钟,是当时绝对的大制作电影。演员表中,包括了三位奥斯卡影帝、两位奥斯卡影后、一位金球奖影后。就连饰演相对配角的贝斯纳医生的杰克·瓦尔登,也是两次奥斯卡奖提名者。如此星光熠熠的演员阵容,造就了这部经典的悬疑推理片。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1979年引进版海报。

    1979年,中国就引进了这部电影,当时还是译制片,配音演员毕克、丁建华、童自荣、乔榛、苏秀、于鼎、邱岳峰、李梓、刘广宁、杨成纯、程晓桦……都是当年国内配音演员的最顶级水平。

    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和我一样,在电视上看过好几遍这一版本的《尼罗河上的惨案》。

    2004年的版本并不是电影,而是英国独立电视台(ITV)拍摄的电视系列剧《大侦探波洛》第九季的第三集,经过九季的拍摄,观众已经对大卫·苏切饰演的波洛非常熟悉,2004版也是相对对原作改动最小的改编版本。

    03

    此次电影版似乎在刻意塑造“系列感”

    阿加莎是世界上唯一一位塑造了两个名侦探,并且两个名侦探都享誉全球的推理作家。一个是优雅精明的比利时小个子——赫尔克里·波洛,另一个是睿智细腻的乡村老太太——简·马普尔。《尼罗河上的惨案》属于大侦探赫尔克里·波洛系列。

    以波洛为主角的长篇小说一共有34本,诸如《东方快车谋杀案》《罗杰疑案》《阳光下的罪恶》《ABC谋杀案》等阿加莎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都是波洛系列,可见阿加莎对这一角色的偏爱。

    在整个系列中,阿加莎没有刻意强调“系列感”,除了固定不变的主角波洛之外,就连他最忠实的助手黑斯廷斯也不是每一次都出场。在34本小说中,这位“第一男配”出场也不过只有9本,包括《尼罗河上的惨案》中,波洛去埃及度假,也并没有带上黑斯廷斯。取而代之的是瑞斯上校——在之前的《褐衣男子》《底牌》当中出场过的角色,在埃及之行中或多或少充当了波洛的助手角色。

    而这次的电影版却有刻意塑造“系列感”的嫌疑,2017年,原班人马就改编过《东方快车谋杀案》,当然,这样的系列也并不唐突,毕竟在《尼罗河上的惨案》原作中,也影射了《东方快车谋杀案》。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剧照。

    04

    “封闭空间”不等于“密室”

    封闭空间是阿加莎最擅长的舞台设置类型。注意,这里的“封闭空间”并不等于“密室”。

    推理小说中所谓的密室,指的是案发现场无人可以进出,由此形成的不可能犯罪。比如房间中,被害人被近距离刺杀,但门窗反锁,那么,凶手在杀完人后,是如何逃离现场的呢?

    密室推理这一类型最后指向的是某种诡计,也就是破解密室的犯罪手法。而封闭空间则并不单指物理意义上的封闭空间,它可以是《东方快车谋杀案》中因为雪灾而停运的火车,也可以是《斯泰尔斯庄园奇案》中的贵族庄园,更可以是《尼罗河上的惨案》中在海上航行的轮船。

    这些空间并不是完全封闭的,犯罪者完全可以从火车外、庄园外、旅行途中悄悄潜入,但阿加莎会用整个故事,将“谋杀动机”提到读者面前,心理上隔绝了外来人员。

    “所有有作案动机的人都不可思议地集中在这里了,杀人凶手,当然也在我们当中。”

    05

    阿加莎最擅长写“毒杀”而非“枪杀”

    阿加莎并不擅长用枪或刀作为谋杀的凶器,她最擅长的是毒药。

    在她所有的长篇作品当中,共有34部小说(近一半)采用了毒杀的方式,并且涉猎的毒药范围相当广,有研究者专门写了一部《阿加莎的毒药》,科普其作品中的药物。与之相对的是,其余常见的谋杀手段——如枪杀、殴打、刺杀等,均只有十多本。

    《阿加莎的毒药》,[英]凯瑟琳·哈卡帕 著,姜向明 译,漓江出版社2017年1月版。

    当时的评论家评价阿加莎,作品太过“温柔”,连血都没有,但阿加莎本人并不喜欢血腥暴力的犯罪,诚如她的作品风格一样,推理小说之于她应该是轻松和舒适的脑力享受。

    阿加莎之所以对药物知识如此精准而丰富,很大程度来自于她的实际经历。她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做过医院的志愿者,后来又去了药房,并通过药剂师考试。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加莎再次成为医院的药剂师志愿者。这些经历都使她的作品里受害人中毒的细节极其丰富和准确,同时也得到了药理学专家的认可。

    一般来说,如果没有必要的理由,阿加莎不会轻易使用过分暴力的谋杀手段。而《尼罗河上的惨案》讲的却是枪杀案,不过相信看完整个故事,你就会明白,作者为什么非要“枪杀”不可了。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剧照。

    06

    可能也是一部精彩的旅游宣传片

    相比其他的推理作者,阿加莎可谓是见多识广。

    早在1922年,她就跟随当时的第一任丈夫阿奇·克里斯蒂为筹办万国博览会而环游世界,虽说并没有踏足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更多时候只是去了当时的英属殖民地,但她的眼界也已经超越了当时的人们。

    开阔的眼界也给她的作品带来了更多灵感,在之后的作品当中,她多次将旅行途中的见闻写进小说,甚至把故事的舞台背景搬到国外。比如《褐衣男子》就是讲述一名英国女子冒险去南非开普敦的故事,《东方快车谋杀案》的灵感直接来自于她坐着东方快车旅行,《尼罗河上的惨案》故事发生的舞台也并非在英国,大部分时候,不是在豪华游轮上,就是在风光旖旎的埃及。

    这也是为什么阿加莎的作品改编成影视同样会大受欢迎。观众不仅能感受到侦探女王设计犯罪诡计的巧思,也能同时欣赏到各地的风光美景。

    如果你还没有去过埃及旅游,那么《尼罗河上的惨案》应该会是一部很精彩的旅游宣传片。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剧照。

    07

    硬核的“不在场证明”诡计

    阿加莎是一个诡计天才,推理作家往往一生写出一两部超强诡计的小说,就足以在推理史上留下名字。而阿加莎之所以独一无二,是因为她开创了无数经典的诡计类型,光是沿着她的创作足迹,都足以让后世作家写出不少优秀作品。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当属《无人生还》,十个陌生人被邀约至孤岛,伴随着可怕的童谣,一个接一个死去,最后一个都不剩。然后还有个逆转,告诉你这并不是天谴,一切都是人为的。

    这样的模式现在我们已经能在很多推理小说中看到,包括绫辻行人的《十角馆事件》、米泽穗信的《算计》、西村京太郎的《双曲线的杀人案》等,都是沿用并改良了阿加莎所创造的这一“孤岛模式”。

    此外,《罗杰疑案》《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凶手设置,《ABC谋杀案》的杀人动机等等,也都是独创的新颖诡计。而《尼罗河上的惨案》中所采用的诡计更是阿加莎所有诡计中最为细腻和大胆的。

    依托于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加上硬核的“不在场证明”诡计,这种模式不仅后世的作家们有过诸多借鉴,就连阿加莎本人也十分喜爱,在其后的某部作品当中又一次进行了使用。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剧照。

    08

    男性作家不具备的独特女性视角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也是阿加莎最擅长的主题。

    作为女性作家,她拥有完全不弱于男性作家的想象力和开阔的世界观,同时,她还拥有其他男性作家并不具备的独特的女性视角。

    阿加莎虽然生于1890年,但在她的作品中,女性角色不是依附于她人的平面角色,而是敢爱敢恨,充满冒险精神的冒险家。

    她作品当中的诸多女性角色,即便放在今天看,也依然走在流行的最前端,是拥有迷人魅力的潇洒女孩。

    这当然和她自身的价值观也有关系,阿加莎本人就是一个极富冒险精神的女性,据说,她属于有史以来第一批有记录的站立冲浪的女性,这段有趣的故事就发生在1922年环球旅游期间,在她的自传中,也记录了在夏威夷冲浪的经历。

    但所谓爱情,奇妙就奇妙在,即便是拥有独立人格的新时代女性,即便是面对一切难题都心平气和的儒雅绅士,一旦陷入爱情,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而命运也就从这一刻开始不受自己的掌控了。

    阿加莎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这样的角色。《尼罗河上的惨案》主线故事就是一场三角恋,在这段三角恋中,三位年轻人都是相当优秀的个体,可是当他们彼此纠缠在一起,就会发生危险的事情。

    关于独立的冒险精神,阿加莎比谁都丰富。关于爱情的教训,她也有过切身感受。正因如此,情感关系才会成为她作品当中最具代表性和独特魅力的元素。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剧照。

    09

    依然拥有强大的演员阵容

    说了这么多阿加莎的故事,这次的改编当然牌面上也不能弱。

    本次电影版,女主角林内特由盖尔·加朵饰演。作为以色列第一女神,盖尔·加朵饰演的“神奇女侠”形象深入人心,作为观众,我们对于由她来饰演《尼罗河上的惨案》女主角是有天然的代入感的。

    在原作中,女主角林内特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她年轻、美貌、富有,而且非常聪明。这些形象和盖尔·加朵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一致的——就是一个完美无瑕的女性。但是,如果这样的女性陷入爱情了,并且踏上了尼罗河之旅呢?

    本片的导演和前作《东方快车谋杀案》一样,是莎剧大师肯尼思·布拉纳,他不仅是导演,而且还饰演最重要的角色波洛,肯尼思·布拉纳曾七度获得奥斯卡表演、导演、编剧等提名,是一个全能电影人。

    同时,四获奥斯卡提名的安妮特·贝宁则饰演另一位女主角;《权力的游戏》“火吻”萝斯·莱斯利、法国美少女艾玛·麦肯等新生代也将联手贡献精彩好戏。

    这样的阵容,不免让人联想到1978年的老版本,同样的大制作,同样优秀的导演和演员。但是这一次的《尼罗河上的惨案》,究竟有何不同呢?

    明天,我们就能知道答案了。

    10

    全片无删减

    好消息,国内上映的版本没有删减。

    如果不好看,我再专门写一篇文章吐槽。推理迷们,下期再见!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陆烨华;编辑:宫子申婵;校对:王心。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4 ) 肯尼斯布垃纳这个人

    他家什么背景?

    哪里都有他

    除了自恋想不出别的有点

    导和演自信心爆棚

    拍出来总是差那么点意思

    翻出老视频,他连伦敦奥运会开幕式都能轧一脚

    他的水平真的不应该是一线

    回到最开始

    他是钢铁侠吧???

    我最满意他的表演,只有阴谋里的海德里希

    真的是本色出演

    一个过度自信的人

    还没到140??????????????????????

     5 ) 选角、改编和波洛的改变

    #影评/尼罗河上的惨案

    这是根据英国著名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提的小说改编的。其中的框架、手法、套路我都已经滚瓜烂熟。基于当代社会议题下,必须做一些改进方有意义。这是这本小说被拍的第三个电影。

    选角问题

    这个电影在我看来是双女主,琳内特和杰奎琳占据戏份和拉扯,以及对全局重要程度是一样的。这个电影里后者无论是每次突然闪现及演技来看都优于前者。 还有一个选角就是琳内特女仆,第一部她可是由简铂金出演你不认识她可以,但鼎鼎有名的铂金包就是取自她的名字。 至于其他角色上的选择就没啥可圈可点了,因为其实除了上述三个女人,其他人都没太重要。且女仆完全是因为第一任演员才变得特殊起来。

    改编问题

    故事整体框架没变,杀人手法和杀人细节也都没变。改了一些无关重要的场景,比如三人认识的那场舞会。也改了一个重要的场景:杰奎琳发疯般的去探望受伤的西蒙,西蒙也在那短短一瞬间给她塞了纸条,告知她女仆目睹了杀人现场。这个情节没有了,波罗在最后结局推理时间又很短促,会让观影人摸不着头脑。 还有一部分改编是人物关系的重构。痛恨着琳内特的依旧是她周围那些人,编剧这次增加了里面的关系。医生附加了前男友属性,律师附加了表哥属性,而那对反转的主仆被赋予了女同性恋的角色。还有一些黑人的政治正确性问题,一部逻辑推理小说里强塞进了两个不属于它被创作时的东西,不知道该谓之幸与不幸。

    赫尔克里波洛问题

    这个问题困扰我一些。在我心里的波洛,就是一个毫无感情的断案机器。大雪天的波洛就该把自己围的里三层外三层而且还很漂亮,在船上也要穿精致小皮靴 ,再热天也要穿西服,不愿去泥地里,怕水沾湿自己皮靴,这才是波洛。他有着自己的固执,毫无真情实感。可这部里面赋予了他更多人性和感性,他也曾拥有过爱情,在影片结尾也暗示着他将会再度陷入爱里面。

    波洛的问题令我深思,阿婆把所有的聪明才智和跳动的灰色细胞都赋予了他,理性的代名词。而拥有爱情和感性则是其笔下的汤米夫妇,最新的这系列波罗电影里:上一部的《东方快车杀人案》和这部《尼罗河惨案》,导演似乎把波罗做了更加人性化的处理,也给了大侦探一个偏感性的结局。

     6 ) 假如波罗剃掉自己的胡子…

    那甜美的还是波罗么?!

    肯导是多自恋啊,上一部只敢遮遮掩掩的改波罗人设,这一部上来就把波罗丢到一战战场上去了。别问,问就是导演把斯泰尔斯庄园这本书给吃了。

    这个开头还炫技似的来了个长镜头加上黑白画面,感觉是贝尔法斯特剧组胶片剩下来的凑儿这了。然后波罗大聪明在战场上带领小队剿灭敌人,做了个比利时队长,但是猪队友导致炸伤了脸,在他初恋的建议下,留胡子遮掩伤疤,对,波罗的胡子是为了遮掩脸上伤疤才留的!

    波罗还说自己:“本来要做个农民。”什么时候波罗要做农民了!!!求你别预告罗杰疑案了!!!

    角色改成这样还叫波罗干嘛!改编不是乱编,要讲点道理好么!

    导演为了给自己加戏,可劲儿的造,一会儿怀念初恋,一会儿又被奥特本太太吸引,最后还为同伴开了枪。妈耶,真的是为了让自己有戏演,脸都不要了。再剧情的各个地方刷存在感,甚至到最后为刷存在感害死了第三位死者,这是波罗么?

    结尾了还能恶心一把,那就是波罗破案后,去酒吧找奥特本太太并把自己的小胡子给剃了!啊啊啊啊啊啊!这玩意儿绝对不是波罗!!!他不是啊!跪求改角色名字吧,别糟蹋了。

    哦,对,这里的奥特本太太就是小说里写小黄文的奥特本太太同名角色,只不过她不写带晒的小说了,她是有晒的女歌手。

    除了她以外,林内特西蒙还有杰姬这些角色基本上和原作的关系就剩下名字关系了。剧情虽然保留了大流程,但是很多地方都改的莫名其妙。整部片就剩下大白船是能看的,剩下的无一生还。

     7 ) 【剧透注意】功过相抵的情节改编与浮于表面的技巧

    身为阿加莎的真爱粉,同时也是《尼罗河上的惨案》这部作品的真爱粉,很期待这部电影的上映。尽管在第一部《东方快车谋杀案》就迎来了各式各样的问题,例如波洛的人物形象改变等等。不过在我看来第一部的翻拍也有成功之处,例如为了观影的效果将原作的依次调查打散之后,插入各种具有视觉效果的动作场面等等。

    因此对于这次改编的《尼罗河上的惨案》,我也是抱有期待的。

    首先必须要声明的是,尽管是原著粉,我对一些大幅度的改编也不会太过在意,因此对于广受争议的波洛形象,乃至整个设定都改变了这一点,还是认为他言之有理就好。当然将怀有沉重过去的侦探形象与我们所熟知的那个自命不凡的波洛形象重合在一起是否成功,我个人还是觉得这两者挺矛盾的。不过我倒是很在意没了标志性的胡子之后这个系列还会怎么继续拍下去。

    然后就是这篇长评的重点,也就是在情节改编上我认为成功的地方和失败的地方。

    在原著里,大致可以分为情感线和推理线。

    推理线就是围绕林内特之死展开的一系列调查,并牵扯出了许多配角的故事;而情感线是林内特、杰奎琳和西蒙之间的三角恋情。在原著中,配角的干扰作用更强一些,拥有不同动机的人物更为庞杂,而且也做了不少干扰视线的事;情感线也更加复杂,原本和杰奎琳订婚的西蒙最终和林内特成婚,杰奎琳的跟踪与骚扰也包含着更深的恶意,而在林内特死后,耀目的光芒消失了,太阳落下月亮也因此升起,西蒙重新发现了自己对杰奎琳的感情。正是因为有前面的这些铺垫,所以当推理线与情感线在最后一刻交汇,西蒙与杰奎琳被指为凶手的时候,无论从推理层面还是从情感层面都让人觉得非常自然,而最后两人的殉情也在这种情感的爆发下让人扼腕叹息。

    既然原著中采用了这两条线,而且很明显地能够看到导演也明确地区分出了两个部分,那也就分开探讨一下。

    我对电影圈不太熟悉,但通过这部电影就能看出导演是个相当自信的人,比如之前说的对波洛形象的大幅更改,又比如说在推理线上敢于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以至于除了重要的情节和人物之外,所有人物都被压缩了。压缩人物是相当重要,也是相当成功的一步,因为原著里的人物体量很难用电影来承载,如何在2小时的时长内最充分地利用好人物,成了改编最大的难题。以往也有删去人物的做法,而这部电影的导演采用的是更为大胆地全部推倒重来。用全新的嫌疑人来编排情节,每个嫌疑人的背后几乎都有一个隐藏的剧情,而这些大多与主题相关。

    在悬疑感上,除了前半段基本上按照原著之外,后半段同样是有技巧地处理了对嫌疑人的依次调查。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对嫌疑人调查的顺序是经过设计的,让哪些线索先出现,哪些后出现,如何在恰当的时候插入新的命案发生,使得后半段原本枯燥的家访反而变得一气呵成,相当紧凑。而第三案的死者改为看似系列角色并有重要戏份的布克也是一个成功之处,因为原著里这起案件就是相当意外的,这么处理也能更加凸显这个意外。

    然而最大的问题出在伏笔上。不得不承认的是,导演自己铺设的伏笔也很厉害,例如画面的颜色,布克的外套,床单的细节等等,这些都是通过电影的画面来呈现的伏笔。但或许是因为受到了原著的制约,有些伏线太过臃肿。例如红颜料这个伏笔,完全可以靠后面的画面来取得一样的效果,却偏偏在前面多提了一句,显得有些多余。以及像是披肩不见了这样的线索,也完全可以用画面,而不是一句突兀的话。

    另外可以说导演最忽略的一个地方就是对这些伏笔的回收。推理小说之所以让人震撼,并不完全是因为真相出乎预料,而是在回收伏笔的过程中让人惊讶于“这些地方居然也是真相的伏笔”,当然电影中有时候也会在解开真相时配合这个细节的回忆,但其实还有更多值得回收的伏笔却没有搭配上解释。当然,这或许也是因为导演特意想设计一个相当紧凑明快的解答环节。

    在情感线上,问题就更多了。同样可以看出导演的技巧——提炼出了原著最关键的主题词“爱情”,然后让主线和支线人物尽可能地去诠释这个主题。或许导演知道这样会让情节太散,于是这个主题主要汇聚在三个主要人物上——杰奎琳、布克和波洛。但问题也出在这里,就是影片中的爱情往往出自角色之口,对爱情大谈特谈,却很少有实际的情节可以让人感受到爱情的存在。这或许并不怪罪于导演,因为从前半段的改编可以看出有意强调西蒙与林内特的感情,但应该可以归因于氛围营造的不足。这个缺点是致命的,因为情感的表达一旦没有到位,那么殉情的这个结局就会失去表现力。显然而情感铺垫不足也出现在了几乎所有的配角上,不过既然配角的定位就是干扰视线,那或许也可以原谅一些。

    分别来看推理线与情感线,可以看出这两方面导演都是很有技巧的,而且虽然有失败之处,但都没有特别失败。那么它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还是在于推理线与情感线的融合上。

    前面也提到了,原著里是有意在开头与结尾让两条线合并,但在坠石事件到揭开真相之前两两条线分开,形成一个类似梭形的结构。这么做的作用就是让最后的结局于情于理都很合理自然。然而,在影片中这条线之间有着明显的断层,前半段可以看到是以三角恋为核心,然而在案发前开始就以破案为重点,同时也因为导演将原著的情感线的后半段彻底删去,导致调查开始之后原本应该是故事核心的西蒙与杰奎琳彻底沦为背景的角色。在影片的最后被众人拿枪指着毫无退路而自杀,和在下船之后四目相对说着“我们输了”而自杀,给人的感觉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当然这个结局可以说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局,但既然导演试着去还原了原著的重点情节,我相信这个结局原本应该可以表现得更加出色。

    总得来说,这并非是一次让我很满意的改编。因为我能看到导演的雄心壮志,想要塑造一个全新的波洛,以及对案件的重新修正;也能看到诸多技巧,包括伏笔的铺设、悬疑感的塑造、情节的起伏、主题的强调等等。但这些也只是浮于表面而已,我想这部电影可以充分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光靠技巧是不能打动人心的。

     短评

    哈哈,烂得我在电影院头疼。我的一个建议给到大家就是别看,要看电影版看1978版的就行了。不会翻拍就别翻拍了,服化道+风景拍摄还没78版的来得赏心悦目,剧情线改得乱七八糟,硬cue感情戏,全篇夹杂着黑人、txl的政治正确,这是在干什么啊!!你怎么敢翻拍的啊!!我真是纯纯大冤种我去看!我恨!

    6分钟前
    • 椰奶冻
    • 很差

    比《东方快车谋杀案》有进步,但华丽的外衣依然不能掩盖全片的平庸。叙事基本上是很笨拙的平铺直叙,头重脚轻在所难免。演员有几位倒是选的不错,特别是三角恋的三人。

    7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尼罗河上的惨案并不惨,鲁荣渔2682号惨案才是真的惨。

    9分钟前
    • 张翔森
    • 还行

    您真的觉得大家对胡子的起源感兴趣吗??

    14分钟前
    • Alan
    • 较差

    《柯南的老年生活》....

    17分钟前
    • .
    • 还行

    秦国大银幕第一对同性情侣

    20分钟前
    • Drifter
    • 推荐

    导演力太差了,太差了……是怎么能把这样剧本拍得臭长的,刑侦部分语焉不详,爱情部分脚趾抓地,埃及景的大柔光太廉价,合成景毫无大银幕舒适度。一次完全没必要的重拍……@MK2OdéonStGermain

    21分钟前
    • 阿茶
    • 较差

    到点了,侦探可以说真相了,至于怎么推理出来的,你不用管

    26分钟前
    • 来自土豆星球
    • 较差

    第一部东方列车不怎么好看,这次纯粹冲着盖尔加朵去的。结果比东方列车好看多了,场面阵容表演角色塑造都不错,节奏也比较紧凑。作为一部侦探片的缺点大概是推理部分太弱,角色一出场就看到头了没啥悬念,“每个人都有动机每个人都可能是凶手”的紧张气氛没堆叠起来。

    30分钟前
    • 椒盐豆豉
    • 推荐

    好家伙,观影前就猜测,新版应该会加点同性之情,种族问题啥的,竟然全中!基本成了这几年好莱坞翻拍的标配了。和上部一样,波罗再次展现了动作追逐戏,这次他还加了感情戏,而且是两段! 期待未来马普尔小姐有翻拍,老太太手持双枪,肉搏歹徒!

    35分钟前
    • nakedgun
    • 还行

    救命,太可怕了,让人当场取消alist再也不想为了薅羊毛强行去电影院。颜值萎败(+演员本人debuff)的阿米锤演这么个莫名自带性瘾魔咒的男狐狸精谁吃得下呢,所有完全不性感的公共场合play都使我满脑乱ring“why dont we do it in the road”来缓解恶心感;金字塔特效过时得我全程惦记没打完的刺客起源,镜头和光影和剪辑全部业余得令人叹服。剧本做了一些干瘪死板的耸动改编,点缀了零零星星的white supremacy凝视和说教,头尾拧成了徒劳自恋的波洛故事尴尬补完。(以及我实在不想再听英国演员凹法语口音了,jane birkin也就算了,这么多年过去了何必何必)

    40分钟前
    • Finrod
    • 较差

    肯导的表演&导演风格还是一如既往的油腻和抓不住重点

    44分钟前
    • 原味乱码圣母
    • 较差

    改编成了一个“爱男人不得善终,搞拉拉才能活命”的故事。

    46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还行

    基本没有存在的必要,除非是作为埃及旅游宣传片。演技都很尴尬,Gal Gadot快成烂片女王了。

    48分钟前
    • 咕咕鸡
    • 较差

    一些动物恐怖+一些异域黄金风光+一些一看就是花了大钱的强造型,Voilà!只是没想到给波洛加了这么多背景,搞得跟黑暗骑士似的。只是希望下次片头可以有一些贴心提示,我被恐怖snake吓到心脏宕机0.01秒,久久不能回神,差点在电影院痛哭。

    49分钟前
    • 宝莲
    • 还行

    铺垫太长,剧情简单,缺少反转。剧本杀时代,还不如看看明侦🤣 但埃及是真的想去看看

    52分钟前
    • 萝卜芽
    • 还行

    开场十分钟先来一段一战,搞得我以为进错场,不知道自己看的是什么,看完之后我才发现,全片最好的部分居然是那十分钟。

    55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较差

    参加蜜月旅行的一群人,上坟的衣服倒是没少带,导演用心了。

    60分钟前
    • 自闲
    • 较差

    我第一次看电影被电影本身剧透了。。。痴情女对着波洛说自己演查米恩,富家女演克里奥特帕拉,这不明摆着已经告诉你凶手是谁了吗?正是女仆杀死了埃及艳后啊,无语,删掉这个桥段就好了

    1小时前
    • 豆友203807015
    • 推荐

    我以为我不是颜控,但是未婚夫男出来之后我想就这也值得俩大美女为他爱得死去活来?

    1小时前
    • 戴圣诞帽的楼主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