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综艺 十三邀第六季

    十三邀第六季

    评分:
    0.0很差

    分类:综艺大陆2021

    主演:许知远,黄灯,鲁白,何多苓,高圆圆,杨扬,宁浩,葛兆光,吕燕,钟叔河,姜逸磊 

    导演:内详 

    猜你喜欢

     剧照

    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2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3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4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5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6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6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7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8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9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犹如尝试一种新的口味,或者接纳一种新的声音。可能带来新的触感,但态度不变。《十三邀》是腾讯新闻与单向空间联合出品的一档人物访谈节目。

     长篇影评

     1 ) 关于杨扬的这一期

    我近几天连着听了好几期十三邀,都很有触动。但是听完杨扬这一期后,特别有感触。一是因为我对她的了解很少,定位就是一个运动员,带着对运动员的刻板印象,但是这一期了解下来,觉得特别惊喜;二是因为这一期节目线条清晰,杨扬对每一个主题的表达也特别明确,让我很容易就能捋清楚思路;最后便是对于她说到的很多事情,我觉得很认同。

    节目里首先聊到了她在赛场上的策略。她谈到自己研究对手,研究裁判吹哨的节奏,然后调整自己的应对措施,并且强调策略的重要性。这让我感到她拿中国第一个冬奥会冠军真的是实至名归。我很少参加体育竞赛,但我现在也算是个体育爱好者吧,也经常感到体育运动是个需要动脑子的事情。她谈到自己比赛是的各种策略,让我联想到自己攀岩的经历。我很喜欢攀岩,但是我长得很矮小,臂长和身高比例也一般。对于稍微有难度的路线,多数时候我不能照搬其他比我高的人的做法,而得自己摸索出一些符合我自身条件的动作。身子如何摆,腿抬到哪里,手指抓点的哪个部位,脚点怎么踩,都很讲究。我常常戏称自己这一套叫“工程式攀岩”,稍微有点偏差,便会重心不稳掉下来。但是整个开动脑筋,把看似不可能变为可能的过程,也让我十分享受。因而我对杨扬在节目最后谈到的关于体育产业的发展也深有共鸣。她说目前国内,体育还基本上只是被看作一个强身健体的东西,但是体育能带给人的却远不如此。她提到一定要引入竞赛,让人真正领略到竞技体育的魅力。作为一个体育爱好者,我还想说,体育需要思考,需要行动力,需要坚持,和挑战心理的极限。但还可以带给人一种十分纯粹的快乐。有心理学研究表示当人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之中,沉浸其中的专注所带来的快乐是无与伦比的。我觉得进行体育运动是一条体验这种快乐的捷径。

    杨扬还谈到了她对于比赛中遇到不公判罚的处理。她认为有时候这样的不公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由于刻板印象造成的。她又进一步说明这种刻板印象的根源其实是因为他人的不了解。因此,她便在之后的比赛过程中主动与裁判沟通,平时遇到他们也会微笑和打招呼。我在YouTube看到一条评论,大意是杨扬的“思维很西化”,并且特别“会来事”。我更觉得杨扬很聪明,能力很强。诚然,中国人的传统教育是偏内敛的,而国外,尤其是美国,强调教人外放。但我觉得,有效沟通并不应该被判断为西化或中化,这其实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这样的能力,不仅能帮助个体的成功,更能促使群体更高效快捷的完成某些目标,并且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最后,节目有给到现役退役运动员分享会的一些镜头。期间杨扬对大家说,她感到如果成长是一个被外界逼迫的过程,这会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但如果是自内而外的想要改变,这会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在我们青少年时期,大概都有过”一夜长大“的经历,也许是因为某些重要事件的失败,因为由学校走入社会,因为亲人的离世,或是与爱人的分开。这些都更像是被迫的成长,常常伴随着眼泪。但是过去十年我独自在外,更多的认识到自己有很多主动成长的机会。当我意识到自己某些方面知识的欠缺,我可以主动的去学习;当我对某个特定研究领域感兴趣,我可以写proposals来申请资金进一步的研究;当我意识到自己饮食结构不甚平衡,进而影响了自己的健康状况,我便会花时间为自己准备健康好吃的一日三餐。我也常常偷懒,但是我深知,一切努力的益处都是我自己在收获,而偷懒放弃的代价,也须由我自己支付。

    节目里播了一些现役或者刚退役的运动员感到很迷茫,感到自己除了运动什么也不会。我真的很想对那些小姐姐说,运动员们所具有的毅力,专注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是我辈普通人望尘莫及的。一旦她们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她们肯定可以做的比其他人都出色。

     2 ) 十三邀--第六季第一期黄灯老师

    喜欢十三邀,感谢这个节目帮我打开了一个特别的视角,看到了社会的问题,看到了每个具体的人,感受到了他们的抗争和努力,加油啦。除了清北,中国还有这么多普通的青年,他们一定是祖国的未来呀💪

    就像老师的名字一样,真真切切地用自己的力量点亮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其寻找看不到的意义

    ky期间看了十三邀的这一期,买了黄老师的《我的二本学生》,却一直未曾翻开。当然倔强的我总会有听起来貌似合理的理由,就像之前和学生讲太忙了所以语音作业没有批改完一样。改变的是,之前欺骗的是孩子们,现在是自己。今天开始还债了呢。

    看书之前又重新回顾了这期十三邀,好几次泪就在眼眶里打转。学过“教育公平”的我真的好愧疚,人造的词又理想又美好,固然不公是常态,他们都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努力抗争。撕开自己的伤口打开自己的心房说给别人,写给别人看,写作者首先要拥有的就是强大的内心吧,靠着拙劲靠着坚持去建构自己,认识自己,进一步的思考,去寻找意义。

    许老师去了不同的场景,从黄灯老师家里开始,讲述了记录这些学生的开始,分享了学生们的作品。老师通过学生们的写作这一通道了解学生,学生利用写作表达内心,是抛弃了程序化、制式化、应试教育下塑造的语言。例如那呼啸的风不正是自己内心的哀鸣,沉重的父子关系,拿不到奖学金的苦恼。对黄老师来说,她只能看到目前高等教育中的问题,特别是二本学生和专科生,尽可能理解他们的不易和困难。难过的是竟然写作对老师来说都变成了一种罪恶,因为她无力改变。必须明确的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绝不是她一个人的事情,这是社会的责任,是教育这个命题下非常非常重要且急需解决的现实。第一步就是“看见他们”。

    作为不被看见的二本学生们,毕业后他们都在怎么对抗社会、家庭、自我的重重矛盾和阻力呢?

    伟福和正敏的家都在热闹的城中村,许老师形容他们的小窝“闹中取静”。伟福的家门口挂着“未居”,是未曾实现的地方吗?可爱的伟福在努力地一点点实现呀,把自己的家打造的异常温馨,很用心地装扮。这么努力的青年,在被问到开心的事不开心的事,竟没有回答。对每个人来说最珍贵的不就是开心的那一个个瞬间,哎,现在年轻人拥有的究竟是什么呢,连最简单最珍贵的开心都没有了吗?弹幕里都在讲黄灯老师见到学生的时候眼里有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呢。正敏的眼里也有光呀,讲到写作的时候,听许老师讲夏目漱石外孙女的时候,都是对写作和表达的爱呢!这么阳光的女生写的文字怎么让人这么难受,她的妈妈迈过一串的如果选择了最难的路走,自己可以弥补她的艰辛吗?她不确定。。一个人不能替另一个人看她没看到过的风景,人的片面和局限以及独特都是因为这呀。

    黄老师给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要读书?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什么东西是重要的?

    黄老师留给自己的问题:教育产业化之后,教育和那些年轻人的命运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如何面对自己的不幸?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要回答,努力生活,尽可能将生活过的美丽,有苦也没事的,苦中作乐是对生活最好的诠释。

    深职工作坊里的学生和毕业了的伟福正敏又不一样,他们在努力消弭原生家庭的影响。最好的方式也是写作,是表达。看到“工业废水”的时候实实在在地扎了心❤,怎么可以因为成绩不好就否定自己呢?评价标准这么单一这些学生怎么去面对自己的家庭,怎么支撑自己走过人生中灰暗的日子呢?乡村少年这段好像九连真人的歌,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就是情绪、精神方面的缺失,父母无法做他们人生路上的引路人,由此带来的遗弃感、不安全感甚至要伴随自己一生。

    做社工的男孩子说自己有勇气的时候会去拿以前自己写的东西,是呢,在他的心里他放弃了理想主义,他没有勇气面对以前的自己。没事呢,努力去做到“安居乐业”就很好了,再有自己喜欢的写作,人生最快乐的事啦,努力去继续构建自己的人生意义呀。

     3 ) 何多苓:消极的力量

    许知远也意识到,自己有可能将何多苓浪漫化了。确实,整个采访下来,何多苓呈现的是一个极具浪漫色彩的形象。“我是一个非常消极的人,没有争取过任何事情。但1973年有一颗彗星进入太阳系,它被我看见了。我觉得后来发生的一切都与它有关。”文革、停止高考、知青下乡,这些苦难是何多苓意外的财富。乡村的一切事物不但没让他感受到痛苦,还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鲜与惊奇。我能想象到在1973年的夏天,知青们因为远离书本与知识,日日劳作而苦不堪言,但其中有一个年轻人,穿梭在摇曳的松涛之中,松弛、漫不经心,他不经意地抬头,望见了天上的彗星。

    许知远一直在纠结“轻”和“重”的相对关系,他坚信何多苓表现出来的“轻”背后必定有极“重”之处。

    但或许这就是松弛的力量、消极的力量。无所谓命运的顺遂与否,不迎合时代的需求,只是跟从自己的内心做事。“画画”本事即是目的。

    抛去外在的、功利的因素,专注于事情本身,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这看似简单的道理,对于大部人来说却是难度极高的。现代人目的明确,焦虑拉满,很难保持这种松弛。尽管不乏“躺平”、“摆烂”等消极的声音,但这种消极意味着放弃,是预见的目的实现的不可能性后选择的放弃。何多苓的消极与这种消极不同,他从未追求过,便也毫无放弃这一说。消极的是外在,他不愿对世俗的功名利禄产生欲望;积极的是内在,专注地完成自己的心意,从而收放自如,张弛有度。

    时间的私有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项飚在《把自己作为方法》中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即在一个巨大的主流叙事里找的属于自己的位置。我想我们都应该找到自己的位置,无论是中心或边缘,但都不能忘记看天上的彗星。

     4 ) 访谈大杨扬

    对这期访谈所展示的大杨扬,感受最强的是“开阔”!是的 ,是那种经历过大江大河的开阔,睿智。放下了往事中不甘,不平,不满,不幸…沉淀下的是知事识人的智慧,帮助他人的热情,做一番自己想做的事的坚定。

    无关胜负只在感受

    运动员的成功转型,我认为大杨扬是最棒的。胜过亚萍,她太sharp,转型后还带着浓浓的胜负决心。大杨扬很不一样,她的大大的笑容,柔韧有力。那才是真正的影响力!

     5 ) 何多苓:在理想国自然而骄傲地老去

    黑衣女人 布面油彩 110*80cm 1997

    梁益肖像 63.6x74.5cm 布面油画 1984

    乌鸦是美丽的 布面油画 89.8x70cm 1988

    肖像王敏 70.1x55.2cm 布面油画 1981

    小翟 48x36cm 纸本素描 1988

    熊志鸿肖像 35x68.5cm 纸上水粉 1980

    彝族人

    完全没想到这一期《十三邀》的对象居然是何多苓!简直太喜欢这一集了!没搞懂这期嘉宾为什么是他,以往的嘉宾,不都是选当下比较火的么?而何多苓作为中国当代油画里最具水准并最独特的画家之一,早已成名多年,艺术和商业价值并存,多年前其作品已卖超五百万,但其声名并不那么为圈外人所知,近期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大动作。难道是上半年魔都《草 色》展和年底帝都798区《凝香 姿态》展带来的关注?还是老许被何多听古典写诗作曲搞建筑的斜杠人生+出自书香门第又混文人圈子诱导了?视频放出来的部分,老许大部分时间就跟个孩子一样,就听着,这很不老许啊。难得“很老许”地问一次“您觉得您现在有特别大的瓶颈吗”,何回“哦哦,很平静很平静,我就尽量让自己简单……”哈哈哈,真是笑不活了。老许试着一次次去找何不自洽的地方——他认为一定是有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老许成功地被带偏了。

    对比一下之前也是满足入世生活的蔡澜那集,这集里的老许面对对方的言行合一,无奈感好像少了很多,当然也可能是给自己留白,噗嗤。

    很高兴看到老许在片头就反省自己和现实太近,实在是很厌恶跨文化境域深刻叠合生存文化背景之下人人当自己意见领袖、人人关注深刻变革,而忘记在这持续的影响中,忘记追寻身为一个人,自身又需要如何构建的现状了。

    这一集,在我看来,是展示何多苓在自己的理想国如何自然而骄傲的老去,是对《十三邀》之前很多太现实太严肃的内容的一个转向,也更是与之前互为补益、互为彰显而相生相和的一集。另外,这一集,相当滴有“四川”味儿,作为一名四川人,感到非常亲切,非常非常滴喜欢。

    何多苓,熟悉的人和朋友称呼他为“何多”,“多苓”是英文dawn的音译,因出生在黎明,是他那作为西南财经大学始建人之一的爸爸何高著教授取的,作为在川大长大的孩子,从小看的是珂罗版的画册、听的是古典音乐,在大凉山的知青生活中,他进行了“一生中最重要的阅读”,看了很多俄罗斯油画大师的作品,大凉山,成了他吸收艺术营养的天堂,“那时的环境是我特别追求的,辽阔的土地、稀少的人、远处荒凉的山、蓝天、白云、阳光,一到傍晚便是很大的风”“既渺小又很博大的一种东西在里面,所以我觉得这个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因此特别享受”①。他对于文学和哲学的喜爱,也让他对于艺术的认识理解与常人不同,这应该是他对题材的选择与众不同的原因。

    何多苓曾在著名女诗人唐丹鸿对他的访谈中,将自己的艺术创造分成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习作阶段,就是上大学时画的大量的习作肖像,这一阶段在技法上属于学院派,是受法国印象派和苏联写实主义影响下的产物。第二阶段是从《春风己经苏醒》开始,此阶段的创作受怀斯的影响,画面充满了诗意与神秘感,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90年代去了美国的时候,在美国看到中国传统绘画时深受感触,开始在创作中加入一些中国传统绘画的元素。第三阶段从画《迷楼》和“春宫”系列开始,这一阶段是一个全盘否定的时期,进行了许多全新的尝试。第四阶段从2001年开始到现在,开始创作婴儿与女人体系列。

    作为历经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三个重要时期一一“文革美术”、“伤痕美术”及“85思潮”的何多苓,他的题材和同时期的画家们不大相同,没有批判,没有苦难和伤痛。

    俄罗斯森林(青铜时代)肖斯塔科维奇·等待布面油画150cm×200cm2016

    带阁楼的房子系列,布面油画,1986 年

    何多苓、艾轩合作第三代人布面油画180cm×190cm1984(红衣服是小翟)

    小翟的肖像

    雪雁系列

    他曾说:“就我个人看来,我认为生活本身,它的本体是很平庸的,不值得入画。有的人可能认为平凡的生活刚好值得入画,但我相反,但我也不认为崇高才可以入画,而是说生活本体是不值得入画的,在某种程度上我可以采取它的一些局部出现在画面上,但应该赋予它另一种东西,说的俗气一点,‘诗意’吧。”

    所以一说到他是“伤痕美术”的代表,轰动一时的“春风已经苏醒”是其中的代表作,他并不认可。

    春风已经苏醒 布面油画 95cm×129cm 1982

    只有在08年汶川地震之后,以这一期视频里出现的88年《偷走的孩子》为主题,在上海艺博会开了个展,内容都是关于大地震后的孩子,他说,因为“诗也好、画也好,肯定要留下些东西。要是一点东西都没有,他们就白死了。” ②视频里这幅《偷走的孩子》的浮雕版,也展出了。

    偷走的孩子

    关于在美国,其实他去过两次,一次去了很短的时间就回来了,第二次,就是视频里提到的一年多、逛了博物馆什么的,是和前妻翟永明一起去的,他们去了很多博物馆。视频里提到的信是写给周春芽的,内容如下③:

    再看看当时在美国,他和别人画的彝族人有什么不一样吧。下面是高小华的:

    高小华的缝纫、初雪、伞下的女子

    再看看何多苓笔下的彝族人:

    何多苓的作品

    风格成熟后,他的画有一个重要的特征——灰色多,起稿时的草稿线条容易保留下来,更显技法和笔法,也留下了一幅画从开始到结束,整个时间序列的痕迹。灰色,作为一种特殊的绘画色彩语言,在画里大量使用,使画面或含蓄平和,或神秘肃穆,或柔和悠远,无论如何,总是有微弱的遥远的感觉,我以为,也正是这种距离感,才使得他的画更具有诗意。

    从这个角度来说,虽然何多苓一直说受怀斯影响,我倒是觉得何的生活,艺术道路,色彩所传递出来的感受,更像莫兰迪。他们并不传递描绘对象在光线环境下的影响,而是自己的精神状态。而精神,是不可捉摸的、超脱现实的,令人回味无穷的。

    花前月下布面油画200cm×150cm2021

    花前 120x150cm 布面油画 2015

    杂花系列

    风 布面油画 300x800cm 2013

    光 布面油画 300x800cm 2013

    气 布面油画 300x800cm 2013

    水 布面油画 300x800cm 2013

    唯觉 布面油画 180cm×140cm 2001 年

    视频里出现的音乐

    这首歌是Joan Baez写的,本来是反战歌曲,但年龄大的人唱起来,大概就等同于《时间都到哪儿去了》吧。

    Joan还有一首diamonds and rust,更是喜欢。这两首歌,前一首齐豫和齐秦一起翻唱过,后一首齐豫在94年的英文专辑《敢梦》里也翻唱过,并有附识为:钻石象征坚定和闪光的过往,铁锈代表着质变和时间的印痕。

    肖斯塔科维奇和舒伯特就不说了,听古典的人都跳不开的大师。

    视频里出现的这张专辑,是波兰最牛的爵士四重奏即兴音乐演奏团队High Definition在18年获得大奖的一张,《bukoliki》。有高音萨克斯、钢琴、低音贝斯和鼓,来过重庆,听众很少。这张专辑主要是乐队里的钢琴手对波兰作曲家Witold Lutosławski的作品进行了一系列全新改编,说实话,我对爵士怎么都没感觉。

    视频里出现很多诗

    提到何多苓和诗歌的关系,就跳不开他的前妻,著名的诗人翟永明。翟永明原籍河南,出生在成都,在贵州当知青后返蓉。也是相当好看和有意思的人(果然好看的人都和好看的的人在一起呀)对他80年代的艺术风格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他们现在关系还很好,前几年华为手机出新款,他们还为此共同站台。

    (翟姐真得太好看闹!)

    翟永明为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当过编剧,这是部非常令人感动的“伪”纪录片,里面有被历史的车轮碾去的人,有新时代对先辈的悲悯和致歉,是成都消失的一面,也是诸多类似420厂的单位、人的故事。有人说这是超长房产广告片,我是觉得完全是打胡乱说啊。腾讯视频可免费观看。

    腾讯视频-中国领先的在线视频媒体平台,海量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很小我妈就给我买《星星》诗刊,但我长大后完全不喜欢现代诗,关于翟永明的作品,最喜欢的是一本三联出的随笔《毕竟风流去》,写了早已过去的时代,我非常非常喜欢,推荐给喜欢看过去的故事的人。

    前两年有个重庆的跨界音乐人,找了几个诗人把他们的诗谱成曲,其中就有翟永明的《迷途的女人》。qq音乐里有,链接就不上了,有兴趣的,可以找来听听看。

    翟永明还很喜欢拍照,她又很喜欢一字眉的弗里达,拍了一系列的致敬相片。

    她的姐姐莫然,是90年代就在《十月》发表文章的作家,内容以商战为主,后来做了编剧,电视剧《康熙秘史》的原创框架和第一稿分集故事就是她完成的。

    这张照片,是肖全为何多苓、翟永明拍的。

    说到肖全,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就不能不提下面这些照片,文艺中青年们估计都看过,无一不是出自肖全之手:

    1990年 三毛

    1990年 崔健

    1990年 易知行(被天涯封神的一张)

    1990年 杨丽萍

    1994年 张艺谋

    1986年 “星星诗歌节” 北岛 谢烨 李刚 傅天琳 舒婷 顾城

    1993年 窦唯

    1995年 姜文

    四川美术学院

    何多苓作为川美77级油画明星班的一员,这个班总共20人,就出了罗中立、高小华、程丛林、周春芽、秦明、张晓刚、杨谦、陈安键、雷虹等人物。喜欢坐茶馆的,知道老川美原来的交通茶馆的,一定要看一下陈安键的茶馆系列,实在是很鲜活,几十年里,小小的四方桌见证了天下诸事,每次看到实在是感慨万分。去年川美八十周年作品展,有这么一幅展出了:

    这些年,关于川美出大腕的原因分析不少,每次想到在黄桷坪老校区度过的时光,有江水里裸露的石头,铁轨边冒出来的野草,夜里的一声声警笛,昏暗灯光下的游戏,交通茶馆里的速写,戏台下的观察,画室里昼夜不灭的光,还有遇到的师姐、师兄们和他们的故事,就觉得也只有那种各种人事杂处的地方,才有那么多思想和力量的聚集。啊,又想起好吃到令我难忘的前门对面的番茄丸子粗米粉、开到现在的蹄花汤,还有后门的糖醋里脊了。

    现在的新校区,地广且平人又稀,风景好,一年也会去个几次,看展买纸笔以外,还有天气好的周末也会去散步,校外还有条不大不小的步行街,吃喝方便。

    川美罗中立美术馆前的大卫铜像,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用原作直接翻模制作后赠送的,加上原件,全世界就四尊,国内就这一尊,想要不出国看大卫,就来这里吧。斜对面星爸爸和臭豆腐、本地连锁烤串店挨着一起,随便选一家,吃吃喝喝坐到夕阳西下,都很舒服。

    白夜酒吧

    其实这期视频里并没有提到白夜,但翟永明和肖全都提了,没道理不提白夜。总之,旧的白夜么,“每年圣诞,何多苓会买几罐彩色喷剂,在大玻璃落地窗上,喷绘一幅圣诞漫画,有时是圣诞老人乘驯鹿雪橇,有时是圣诞老人背大口袋发礼物。这是白夜的圣诞标志,一直会延至春天,才清洗掉。 2006 年,艺术市场火起来了,不时有收藏家来白夜。一位收藏家听说了这个故事,大惊小怪闹起来:就这样洗掉了?好像我们暴殄天物。我说:不洗,难道你把白夜的落地窗切下来,抬走?他居然说:也许。” ④

    新的就在宽窄巷子,白天有茶晚上有酒,去打卡是很可以的,旧白夜圣诞的待遇,不知道还有没有的了,但另有民国时期的四柱三山式西洋门头在。

    1998 年刘家琨设计的老白夜店面及店招

    翟永明与诗人钟鸣在白夜

    何多苓为白夜的活动拍照

    最后,本来想八一下视频里的工作室,但因为也是刘家琨的作品,就不说了,因为在西南地区当画图狗的,建筑专业或相关专业的人,应该从读书期间就看到很多次关于他的作品的各种内容了,就不啰嗦了。最后,再看看这个理想国吧。

    部分参考资料:

    ① ②何多苓:我的艺术之路(采访:刘珍)

    ② 《天生是个审美的人》(何多苓)

    ③ 《以白夜为坐标》(翟永明)

    无事听闲人说鬼

     6 ) 十三邀第六季

    第六季许知远在尝试与一些更现实的问题碰撞,特别明显的感受到他作为一个古早高知从震撼于一些自己从未见到过的生活方式,到对这些被遮蔽的人为什么被遮蔽的反思,能明显感受到这个过程,不流畅,但比以往真诚了许多。 特别是黄灯这一期,黄灯的感受其实我早有发觉,差不多高中的时候,就感觉整个教育体系仿佛一面巨大筛网扣押在我们身上,我们需要打磨精细精致,面对一个个孔眼越来越小的竞争(中考高考研究生),我的很多朋友,他们聪明真诚坦率,仅仅因为少年时期一时贪玩,一丝调皮,一点环境上的变故,便得不到了进化的资格,无比残酷。这套体系只有一失足千古恨的落水者和黄灯节目里所谓的“工业废水”,并没有对落水者的拥抱。回望我们的教育经历,不乏仍然有许多人愿意感谢它,认为没有这套公平公正的体系,自己是没有办法获得一种社会认可的,因为就像很多迷茫困惑的被筛掉的人一样,所有从这套体系里出来的人,早已不习惯自我认可自我的价值。这是一个先剥夺自我价值认可的能力,在赋予部分人教育层面上的社会层面的认可与标签的体系,一旦失败,只能打个赤条出来,并让你自己羞耻于自己的失败。 我对社会达尔文主义最早的印象来自于“多考一分 干掉千人”,我回过头来反思一段时间对其的信奉,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未来的孩子还说类似这样的想法,现代化进程大约的确是失败了”,我常常说现在很多年轻人,特别是部分从这套教育体系里受益的年轻人,即钱理群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儒皮法骨社达心”的,他们披着儒家慈悲良善的外衣,信奉者一切按照现有的律令行事是正确的,内心认可这个世界是黑暗森林,是你争我抢,是零和博弈,是优胜劣汰。 我仍然怀揣一种愿景,就像拉纳在《资本之都》里说的:“对生活在一个更温柔的社会的渴望,对一种更崇高的人际关系的渴望,对利己主义以外的东西的真诚渴望,还有,从这个世界的公然残酷中获得喘息空间的渴望。残酷的社会往往是最有活力和生产力的。19世纪的欧洲是历史上最富创造力的社会之一,但哪怕你是拥有这种活力的人,与残酷共同生活也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只有最铁石心肠的战士才承担得起残酷的全部成本和全然无情的资本主义。印度的中产阶级实际上并不比加拿大或瑞典的中产阶级更愿意为残酷负责。在我们“新自由主义”时期的意识形态中,有观点认为只有自我伸张对人类来说才是“自然的”驱动力,但实际上,对他人的同情比我们想象中的更难击败。”

    希望我们常怀同情,保卫周遭,抵抗异化。

     短评

    刚看十三邀,内心受到震动继而全身发麻,在无序混乱的城中村中有个年轻人在追求秩序的美

    3分钟前
    • 世界呢分钟
    • 力荐

    十三邀基本上越做越好了,真是难以想象,与现实同频共振与大众相抵共情的能力越来越强了,第一集“黄灯”就看得我百感交集。许知远大概是在以一种他自己也无意识的状态,留守住了当代中国主流新媒体唯一的一块“思想的绿洲”。

    7分钟前
    • 楚门
    • 力荐

    这一季的第一集可以看出,其实老许的语言体系是很难切入到现实主义中的,注定是个很难链接的对话,更多的像是倾听受访者的声音,相比于在理想国度去不断发问,在现实题材中用智识去寻求答案反而显得尤为艰难且无力。

    8分钟前
    • 菲林
    • 推荐

    好看是好看,但总感觉许知远就像是一个冰箱空了的人,从始至终提着同一个篮子的菜,去换各种东西回来。有时候换来的菜好一些,有时候什么都换不回来。不变的还是他自己:抱着一份早已形成、无法改变的偏见,把开放性、可能性挂在嘴边,却怎么都做不到。

    12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书还是要读的,笑还是要笑的,让我们死是万万不会去死的”

    16分钟前
    • 挂甲人
    • 力荐

    凭第一期的选题就可以打五星。

    18分钟前
    • 小烨
    • 力荐

    第六集首期基本上是系列最爱了。以往的节目是透过许知远与嘉宾的交谈与碰撞,去展露珍贵的经历、阅历和真知灼见,这一期已经超越了常规访谈的层次,完全可以视为一部非常优秀的纪录片了。它不仅描摹出了黄灯这样独善其人进而兼济天下的老师形象,点出了理想主义者唯有贴近现实、关注具体的人才足以绽放光芒;同时它也以黄灯收集的学生作文为线索,去触达每个人正在经历的生活,以及更广泛的教育问题与现代年轻人的生存困境。黄灯,是真如明灯般的良善之人。她对大学生的描述是:“空心人,带着塑料味和电子产品的气味”,一针见血。许知远的访谈节目俨然自成一格了,希望能一直做下去。

    20分钟前
    • 居无间
    • 力荐

    钟书河这期 真的看到暴哭 太动人了 即便费劲心力才从泥沼深渊中存活下来 依然向往未来 深信一点点火炬就可以传递下去 在漫长的时光里 人这一生算什么 又何谈挫败 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样纯粹、磅礴、又清醒的生命力更动人的东西

    22分钟前
    • 黑牙刷藍毛衣
    • 力荐

    书生气在生命科学的大拿面前就变成了一关心生死二是绝对敬佩了,窦文涛是,许知远亦如是

    23分钟前
    • 青春只有钱能买
    • 力荐

    或精进 或退守,唯有对自我的掌控,才能赋予生活以安定感。在这个单项度的社会,以前那个暧昧的多样性被牺牲掉了。我们现在的这个时代,太焦虑了,丢掉了中国传统的智慧,太争斗了,需要一场文艺复兴,重新树立思想的尊严。

    25分钟前
    • 陈美芳˙Ꙫ˙
    • 力荐

    给第一期五星,从中段哭到结束

    29分钟前
    • 楚雨蕁
    • 力荐

    十三邀第六季了,就没有人想听听许知远的故事吗?你看,他开始准备讨论一些了

    32分钟前
    • 林展
    • 力荐

    黄灯真的是一名伟大的教育工作者,她在这个被社达思想荼毒的时代中重新唤起了一个悲悯的视角,让我们看见并能够体认到这份弥漫在社会中但常常被莫名其妙遮蔽的巨大的沉重感。也提醒我们去反思自己所处位置的正当性。“该如何面对他人的不幸?”这是不能逃避的问题

    33分钟前
    • Shoreline
    • 力荐

    刚刚看了黄灯老师的这一期,很喜欢, 希望能被更多人看到!她在讲述的时候眼睛里有光,做她的学生是件幸福的事情吧!节目涉及了很多重要的话题:留守儿童,教育,成长,大学,写作...

    34分钟前
    • 面条超人
    • 推荐

    是这样的,像我这样的人,能读到现在,是一个很小概率发生的事情,初中的大部分同学,大都早早步入了社会,有的在做厨师,有的在修车,有的赋闲在家,有的甚至还在蹲监狱。事实上,苦难离我很近,而生活的幸福对我来说是一种遥远的幻觉,我很庆幸,能够如黄灯老师所言,在生命的某一刻,领悟到读书才是阶级跃迁的唯一出路。我们这一辈,还没有被历史所书写,被文字所发现,但我们的感受是如此真实,我们的分离是如此痛苦,我们的孤独是如此深刻,我们的生存路径是如此的单调。所以我们值得被书写,被发现,黄灯老师告诉我们,要用书写去对抗生活的沉沦,觉察世界的参差,思考命运的起伏,但很多时候,书写仅仅只是书写,它改变不了什么。我们普遍地生活在一种无力感当中,时时刻刻在被裹挟着前进,我们已经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祈求眼下的苟且与安乐。

    39分钟前
    • 三仛
    • 推荐

    黄灯这一集的社会意义能顶好几集,呈现了许多现实中的普通人状态,每一分钟都对我有巨大的吸引力。可惜时长还是短了些,有些敏感问题看起来是不好详细谈,赶紧去读《我的二本学生》吧。有意思的一个细节是:课堂上曾想考北电的男生坦言生长在城市有房子所以有安全感,爆粗怒批土地红利不创造价值,房价几年就翻几番,这确实让自己都有点…许知远下意识插话:罪恶感?男生连忙否认:不是罪恶感,这玩意儿你说我一个人能承担吗?可见,许知远包括黄灯仍然是少有的带有知识分子使命感的人,而大多数人意识到了社会问题但不会归咎于自己,没有把自己定位于启蒙者的位置。其实我所拥有的一切也是运气使然,我时刻有挥之不去的罪恶感,而心理承受不住,只能逃避到同温层。

    41分钟前
    • Jacques
    • 力荐

    我对于许知远作为一个明明在他各种著作里表现出强烈的反时代意识的并且带着明显旧时代风度的知识分子感到了震撼和欣喜,在如此一个时代之下竟仍旧在坚持不懈的,独具匠心的处理着这个时代的问题。他貌似在之后也不再取巧性的去向各种各样的知识分子求解,而是落入一道道泥泞之路,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询问着,探索着。

    45分钟前
    • yiyi
    • 力荐

    这节目上过很多大神,大都是感觉他们很厉害,但黄灯是让我喜欢的,感觉她的温度可以熨帖内心,想去跟她说点事情。如果没有经历过这些底层生活,只有升学找工作的人大概很难理解这种普遍性的失落从何而来,我们又失去了什么。之前看和刘擎的番外篇,怀疑我们所做的坚持是不是只停留在行动而缺乏更深的探索,也许向内沉淀才是更好的出路;但其实和有质量的人相处也是一件乐事,这种质量倒不是说条件有多好,,更多的是一种本真。许知远好像也变得更加关注众生了,生活就是这样,成天那么严肃,会累。

    47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推荐

    被“工业废水”四个字狠狠击中……

    49分钟前
    • 连翘
    • 推荐

    走了六年的路,许知远越来越知道《十三邀》做不成一本实用的「答案」书。所以只好去做一本被现代人贴上各种现代性标签的「问题」书:只负责提出问题,而不负责提供答案。毕竟,所谓「问题」颠来倒去,无非「你是谁,从哪来,到哪去」那么几个,而所谓「答案」是五花八门的,甚至千奇百怪的——但,很多时候,知「食」分子抛出的问题越宏大,得到的答案越具体,越唯一。一个模糊不清的边界在于,我们不知该把这个节目定义为一部以知识生产为内容的「广告」片,还是把它归为一档以卖书带货为主的「脱口」秀。从第一期来看,作家老师们像是在说:喝这个吧,你看,所谓「二本学生」也可以从「工业废水」变成《诗人》和「知食」分子。让知识带领一个人脱离「应试教育」秩序很容易,但引导一个人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切实构建起一套「自己的语言」系统谈何容易。

    51分钟前
    • Muto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